最近在《读者》杂志上读到姜子龙先生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《托尔斯泰灯》,里面讲到托尔斯泰的一个家庭教育传统,就是每天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下来,在同一台灯下阅读。轻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。孩子在这种自由阅读中思考,养成良好的习惯,培养坚强的毅力。
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强调,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够独立掌握的时间。因此,在他任内的帕夫雷什中学,学生一天只有五节课,每天下午还有两次自由练习活动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学校的各种实验室、活动室、活动室。阅览室、校园农场、校园工厂等场所开展自主学习或实践探索活动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他们的学生才被培养成真正的人才。
对比这些成功的教育案例,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怎样的?恰恰相反。我们的学生每天八节课,早晚自习,共四个小时,均在老师统一安排下。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自主学习,即使有一点,也只能应付一天的任务。因此,我们的学生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,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。因为“只有闲暇,文明人才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”,而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闲暇时间,怎么能用心思考问题,认真学习呢?因此,我们学生的学习就是要齐心协力地做功课。卖得不好是痛苦的。难怪他们不喜欢学习,也不愿意动脑筋。
在这种教师和保姆管理的全方位参与中,学校和教师的投入是巨大的,但对学生来说,效果却微乎其微。这是否值得我们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深思? ?我们总是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理,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少。我们是否还应该反思:学生刚入学时是不是很听话、很爱学习、愿意动脑筋、富有想象力? ?为什么上学几年后就变了?变得这么难管,这么懒?教育就没有责任吗?
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自自由的思考,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来自内心的需要。让我们教育更多的“闲暇”,给我们的孩子一点自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