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高一新生,我们进入高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。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:由于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化,思维要求的提高,课堂容量的增加,教师讲课时间的减少,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的增加,很多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变化,导致成绩下降,甚至影响部分学生的自信心。在这里,我给出三个策略来指导高中新生如何准备数学,以供大家参考。
策略 1. 确定预览的动机来源
预习基本上有三种含义: 1.学会自主学习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; 2.帮助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,为上课扫除一切知识障碍,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,更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3.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听讲效果。对于预习中看不懂的问题,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,目标明确,态度积极,重点突出。很容易理解你不理解的问题。
攻略二、预览的基本步骤:“读、标、写、查”
1.“阅读”——先大致阅读一下,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
根据题目的特点,再仔细阅读。数学教材可分为概念、规律(包括规则、定理、推论、性质、公式等)、图形、例子、习题等等,一一阅读。例如,在看示例题时,要求学生做到:(1)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,指出重点; (2)明确每一步的依据,养成每一步、一步一步问为什么的习惯; (3)比较同一例题的特点,尽量了解选例的意图; ④分析解题的标准格式,并根据例题的格式做练习。
2.“策划”——即层次和重点
将一个部分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,并用序号标记。每一层的关键点用“★”,加“.”在关键词和词下,添加“?”难题旁,用“=”表示各个层次的关系等。不要面面俱到,符号太多。
3.“写”——把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写在书的眉头或者书的边缘
(1)写段意:在书边写下这段意思; (2)写小结:一是概括本书的内容,二是反映本节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; (3)例题:在书边说明每个主要步骤的依据,在题后的空白处使用符号或几个词,写出本例的特点,体现编者选例的意图; (4)变化:对于优秀的学生,要求提供示例题的条件和结论。变化,从特殊到一般,横向连接相关知识,纵向发展。
4.“检查”——即自检预览效果
①合上书,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的大体思路,什么内容看懂了,什么内容含糊不清,什么内容看不懂,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;揭示知识的内涵,挖掘知识的本质,沟通知识的联系。简要地用语言表达; ③根据教材中的习题,做几个有代表性的练习题,检查预习的效果。
策略三、预览关键是处理好几个关系
1.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:需要大量时间来预习。高中有八九门课,不可能全部预习。试点项目可以选择1-2个弱学科。全面展开。
2、预习与听力的关系:预习是听课的有效准备。听课可以解决预习中看不懂的问题,可以巩固所学知识。不要以为你已经看懂了预览。如果你在课堂上不认真听,做其他事情,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。时间会影响学习效果。总之,在听课时要尽量多预习,否则预习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